路德神話:德國如何發明新教改革者?

路德神話:德國如何發明新教改革者?

How Luther Became the Reformer

作者: 克莉斯汀.海默(Christine Helmer)
譯者: 蔡至哲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2/08/31

內容簡介

還原歷史上真正的路德。
瞭解二十世紀出的德國學者如何形塑路德,
就更理解從一戰到希特勒崛起,現代的德國和世界。

從神學脈絡談德國,以及現代化的世界
歐洲最知名人物馬丁路德,如何被推上現代化的神壇?
路德並非發起宗教革命的英雄;
比起新教路德,他更是天主教的路德。

  本書探討路德作為宗教改革者的歷史和傳說,與西方的現代性如何產生千絲萬縷的關聯,甚至幾乎所有現代意識或價值都跟馬丁路德脫不了關係。

沒有誰的故事比馬丁路德更能說明西方現代性的勝利,然而站在中世紀威權看台前宣布宗教和知識自由的路德,是如何被形塑成宗教改革者?就得要回到這個神話的發源地——19世紀後期的德國,追溯自一次大戰結束到國家社會主義興起的歷程。

  為什麼德國知識份子——尤其是宗教、文化和神學方面的新教學者——在這個動蕩時期,執著於改革者版本的路德故事,而將路德吹捧成推動現代化德國文化統一的神話人物?在神話的多次反覆敘述的過程中,自威瑪共和國時代起,路德取得了世界性的歷史地位。

  海默在新教改革者路德的結構中透過中世紀的視角,發現比起說是新教改革者,路德更是天主教的改革者。十九世紀、二十世紀轉換之際,德國學者尋求新的路德研究方法,試圖建構德國獨有的政治和文化精神上。當時軍事行動擴大了德國邊界,德國大學也開始成為歷史和社會科學研究最蓬勃的創新中心。在文化議題上,探討「德國在現代世界中的位置」成為德國日常的關注焦點,路德十六世紀的稱義神學和獨特的宗教經歷,被放入十九世紀後期出現的神學歷史方法中,以致路德成了當中的關鍵人物。

然而,塑造路德成為宗教改革的人物後,人們對於他反猶和反天主教的態度,也不加檢視地照單全收。這埋下國家社會主義的興起後希特勒的崛起,以及在現代性擴張的脈絡下,當代我們到的對於民主抵抗的根源。

  總而言之,本書探討路德與現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如何關聯,以及路德如何被歷史形塑成一個宗教改革家,透過還原路德成為天主教改革者,讓我們看到歷史上路德的真正樣貌。

【本書特色】

★ 以歷史角度看路德各種形象的建構,以及對西方現代的深刻影響,尋找歷史上路德的天主教元素和中世紀元素。

★ 本書作者在coursera這個全世界一流大學合開的線上課程擔任「路德與西方」講師,獲得4.6的高分。

★ 馬丁路德是歐洲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但在中文世界還沒一本真正好的傳記,本書將補充此空缺。

【各界讚譽】

「一個世紀前,大多數的新教徒視馬丁路德為偉大的自由先知,認為他將西方從中世紀天主教的壓迫統治中解放出來,讓西方教會、國家和文化走上現代化之路。然而,克莉斯汀·海默始終告訴我們,比起那種英雄式的形象,路德的宗教改革更是中世紀的,沒那麼具革命性,所帶來的影響也更複雜。這本博學的著作,呈現出英雄式路德神話在現代德國思想中錯綜複雜的淵源和軸線,也挑戰了從黑格爾、施萊爾馬赫,到韋伯和賀爾在自己當下的處境意識中,對路德採取的高度選擇性解讀。這本著作是最好的法醫式批判史學。」

-JOHN WITTE JR. 伍德拉夫大學法學教授、埃默里大學麥克唐納特聘教授

「藉由對思想史和建設性神學反思的優雅編織,克莉斯汀·海默找回天主教的路德,並挑戰了這位前奧古斯丁修道士與羅馬教會徹底決裂的主流新教形象。藉由將佔據主流地位的宗教改革敘事之建構,重新放回20世紀初德國政治文化話語的脈絡,她呈現出一個公然且強而有力的政治神學計畫,凸顯出這當中的反天主教和反猶太教預設。透過巧妙解構宗教改革的路德,海默極具說服力地告訴我們,要對新教敘事中的宗教和現代性概念進行修正。」

-PAUL MENDES-FLOHR 芝加哥大學三一學院名譽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名譽教授

「這本書十分敏銳,更重要的是令人不安。市面上有許多檢視路德神學影響、有水準的路德傳記,但都沒有解釋路德神話迷思帶來的後果。海默以敏銳的閱讀和修正,將路德帶離有害的詮釋,再次提醒我們,我們解釋人類過去的方式,將會大大影響我們能否生活在一個真正自由的當下。」

-KATHRYN LOFTON 耶魯大學宗教研究、美國研究和歷史學教授

「藉由對路德長期的研究,克莉斯汀·海默對路德神學進行了高度原創性和令人振奮的詮釋,那種塑造路德成為引領現代世界偉大新教改革者的形象,其實是一個世紀前德國歷史學家創造的神話,路德應該更好地被理解為中世紀晚期的人物和天主教的改革者。這個充滿熱情的論證研究,定能吸引兩種不同信仰立場的讀者,也帶來本就該有的辯論。」

-Michael Massing《注定的分歧:伊拉斯謨、路德,為西方思想而戰》(Fatal Discord: Erasmus, Luther, and the Fight for the Western Mind)一書的作者

「克莉斯汀·海默以強大的準確性和洞察力,生動呈現出一位中世紀天主教改革者,是如何被神話化為偉大的新教徒改革者。」

-Susannah Heschel 達特茅斯學院Eli Black猶太研究教授

【推薦者】

專文推薦

洪萬六|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牧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盧省言|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J0HN WITTE JR.|拉夫大學法學教授、埃默里大學麥克唐納特聘教授
PAUL MENDES-FLOHR|芝加哥大學三一學院名譽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名譽教授
KATHRYN LOFTON|耶魯大學宗教研究、美國研究和歷史學教授
Michael Massing|《注定的分歧》作者
Susannah Heschel| 達特茅斯學院Eli Black猶太研究教授

目錄

推薦文 審視路德原初的立場  洪萬六|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牧
推薦文 改革者路德?路德與敘事主體的神交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推薦文 製作馬丁路德 盧省言|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譯者序 
作者中文版序

第一章  導論:歷史和敘事

01 慶賀   
02 起源   
03 詮釋   
04 修正  
05 接受   
06 探索

第二章 稱義的經歷

01 改革   
02 橢圓   
03 羅馬書  
04 柏林   
05 經驗   
06 英雄

第三章 路德如何被建構成宗教改革者

01 敘事   
02 理性化   
03 宗教╱「宗教」   
04 一九一七年  
05 論神聖
06 倫理   
07 含義

第四章 現代性與矛盾

01 這是我的立場  
02 反天主教  
03 精神   
04 現代性  
05 反烏托邦

第五章 反猶主義的一個檢視案例

01 檢視案例   
02 論戰   
03 反猶主義   
04 掩蓋和迴避   
05 歷史
06 神學

第六章 路德這位歷史上的宗教改革者

01 今日   
02 宗教   
03 重建敘事   
04 天主教改革者   
05 稱義的修訂
06 修正

第七章 宗教改革

推薦文

審視路德原初的立場

洪萬六(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牧)

  傳統與創新之間存在著張力,也因為傳統與創新的融合,成就了社會的革新與進步;當今社會存在著科技的掌控、各種形式的暴力歧視與環境危機,無不期待二者的互動與融合,以找到變革與因應之道。

  馬丁路德的名言「這是我的立場,我別無選擇,求上帝幫助我」,是他在面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視為異端後所發的。到底馬丁路德「這是我的立場」的創新,是否在於與當時傳統的斷裂,或是否有其他特殊的視野?

  《路德神話》的作者克莉絲汀.海默(右圖),重新檢視路德作為「新教的路德」改革者的歷史和傳說。藉著與二十世紀路德文藝復興思想家的對話,辨認新教路德的立場的根源,如何塑造路德為「基督信仰的改革者」的現代性先驅的英雄形象,並點出此「新教的路德」帶來的破壞性,尤其在歷史上的醜陋與邪惡面,並增強新教與天主教間對立、互相排斥的信仰,最終伴隨著種族滅絕的反猶主義,護航納粹的大屠殺,希望藉此進行除魅與解毒。

  其次,作者以嶄新的視野與論證,修正了路德與所處的中世紀晚期文化的關聯,認為是充滿連續性的,而不是斷裂的,嘗試呈現受壓抑的「天主教的路德」,即路德是「作為天主教的改革者」。一方面是還原路德在中世紀晚期的面貌,一如書中所述「是以激烈的辯論和富有同情心委身,深切關注天主教會真理的人物,正是這位天主教徒路德,堅定地認為使人稱義是上帝獨有的特權,才激怒了中世紀晚期的教會」;另一方面,也是在過去主流傳統「新教的路德」上的創新:「天主教的路德」探索路德作為天主教改革者的立場,回應了普世交談的渴望,即建構與推動當代新教與天主教之間更有意義的關係,而非過去重視新教與天主教根本差異下,帶來的取代或排除其他宗教的傾向。

  改革者路德,無論是「新教的路德」或「天主教的路德」,都是在聖經的泉源、察覺個人自身處境與對周遭的關懷,受聖靈的感動下尋找真理,並關切當代生活的時代。誠如作者不斷倡議的對話與改革,作者邀請基督徒透過與基督的互相交換,使基督的「恩典、生命與拯救」改變罪人,將人從「罪惡、死亡和詛咒」的權勢中解放出來,探索路德在當代創新的立場,也啟發讀者正視人類當代的各種不公義與生存危機。

製作馬丁路德

盧省言(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馬丁路德,一個全世界耳熟能詳的名字。

  一般人對於路德的印象大致不脫「改革者」,因為歷史課本上是這樣教的:路德於1517年在教堂門口放上了名留青史的「九十五條論綱」(即「關於贖罪劵效能的辯論」),從此開啟了讓歐洲陷入長達幾百年的另一波宗教流血衝突,即基督新教以及天主教的戰爭。

  歷史教科書上傳達的路德形象正氣凜然,是改革的發起者,更是創造歷史轉捩點的天選之人,而多數人也接受這樣的論述。但歷史學家從來都不是只無條件接受字面論述的一群人,我們總是喜歡在成堆的破碎史料中挖掘出令人大吃一驚的東西,而本書作者克莉絲汀.海默也不例外。海默針對十九及二十世紀的思想史和神學抽絲剝繭,告訴我門路德並非我們今日所描述的發起革命的英雄。事實上,宗教改革是更中世紀的,而天主教會本身就存在著一句格言:ecclesia semper reformanda(教會必須始終進行改革)。比起現今被奉為新教開山始祖的路德,他事實上具備更多的天主教特徵。十六世紀事實上是一個改革的世紀,全歐洲都發生不同方式的革新,從英國到法國再到德國和瑞士,還有波希米亞和西班牙。天主教做了許多改革,除了路德,還有依納爵.羅耀拉(1491-1556)、加爾文、亞維拉的德蘭(Teresa of Ávila, 1515-1582)、慈運理和十字架約翰(John of the Cross,1542-1591),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此,海默認為,路德的故事可以說成一個神學家因對所處的宗教世界有諸多儀式和神學上的不滿,進而希望天主教「修正」路線。而這些不滿充其量也只在牧靈上和政治上,路德沒有想要創立新教,事實上,路德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天主教徒。因此,海默納悶,為何今日人們只看到「新教路德」,卻忽略了「天主教路德」呢?天主教的路德去哪了?

  從十九世界的德國新教學者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開始,再到卡爾.賀爾(Karl Holl, 1886-1926),書寫路德成為德國歷史主義興起之時最受喜愛的角色,他是改革者,更是德意志之光。海默想要重新發掘那個被遺忘的天主教路德,檢視當代對現代性的詮釋。從討論十六世紀的路德,到批判現代對路德的詮釋,海默的企圖顯而易見――他要打破路德神話,回歸歷史現實。我們也可以說,海默的這本著作完美地體現義大利史學家克羅齊的名言:「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

  海默在本書中清楚地呈現我們今日所熟悉的偉大改革者路德是如何在十九、二十世紀中被創造出來,如同想像的傳統一般。但海默寫這本書的目的並非是要打破神話,否定路德以及新教存在的意義,而是邀請大家一起來改革,而這點,完美呼應了本書的開頭:海默講述著2017年是如何動盪,卻也是各種全球性議題被熱烈討論的時刻,人們站在改革的浪尖。而2017年正好是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的五百週年。從這點來看,海默懷抱的企圖及野心,事實上關懷著當代,他要我們謹記ecclesia semper reformanda(教會必須始終進行改革)這句話。但要改革的先決條件,是要講述關於自己及社會的事實,而不是為了政治服務的美化,如同後來被推上新教創始人的路德一樣,唯有懷抱真實,才有可能進步。

  如果你也不害怕並擁抱事實的醜陋,那你就能成為改革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克莉斯汀•海默 Christine Helmer

  克莉斯汀‧海默是美國西北大學德國和宗教研究教授。她是聖經神學、施萊爾馬赫研究和路德學術領域等不同著作的編輯或聯合作者,也是《聖經及其繼受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and Its Reception)基督宗教的主要編輯。她也是《三位一體和馬丁路德》(The Trinity and Martin Luther)以及《神學和教義的終結》(Theology and the End of Doctrine)兩書的作者。

譯者簡介

蔡至哲

  筆名蔡安迪。臺大歷史系、歷史研究所、國發所博士。同時就讀政大宗教所博士。學術關懷在東亞儒學、基督宗教史。現職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譯者序

  距離宗教改革五百年後的今譯者序天,馬丁路德的名號對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們而言,仍然不算不陌生。大體來說,不論你有沒有基督信仰,這個名字都依然如雷貫耳。近代以來,華人知識份子幾乎都對馬丁路德有高度的正面評價。然而,透過本書卻可以幫助我們跳脫對路德形象的一味歌頌,有個不同的反省視野。這本由美國西北大學克莉斯汀.海默教授著作的路德研究,跳出往昔只是對路德和宗教改革成果的歌功頌德式的發言,以歷史學和神學交錯的細膩方法,重新還原路德形象被建構的過程。她特別清楚地呈現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德國學者,是如何建立了「新教路德」的形象,也把這個「新教路德」和現代性之間做了強而有力的連結。這種連結一方面有其貢獻,讓現代性的光輝更為燦爛,但也隱含了現代性霸道、驕傲過度、甚至會排除異己、消滅某些少數的黑暗面,因而最終當這種新教路德的形象被納粹完全篡奪,就間接或者直接造成了二戰期間猶太大屠殺的慘劇。海默教授以她細膩又深刻的歷史學、神學、哲學素養,使我們藉由這段思想史發展的歷程得到一個重要提醒,現代性和「新教路德」之間的強而有力結合後的黑暗面需要被深刻反省。因此海默教授提出一個替代的選擇:「天主教路德」,這也成為本書寫作背後最重要的關懷。以上主題其實並不只是在基督信仰內部的提出一種合一與和解的可能,也與每個生活在現代世界或者後現代的我們有關。特別放在臺灣和整個華人社會近代思想史的發展去觀察,也一樣重要。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即便基督宗教雖然在華人社會並未取得所謂的宗教多數,但路德的形象卻如前所述,一樣深植在大眾心中。特別是清末民初以來的知識份子,都深受所謂「新教路德」形象的深刻影響。從清末以降,不論是救亡圖存的強烈危機意識裡,或者在變法圖強、高呼革命的氛圍中,大部分的東亞知識份子都有一種對路德的高度崇敬。清末的變法領軍人物康有為(右圖),在親歷歐洲看見路德的雕像時,對路德其人還有宗教改革都給予了高度肯定:

  抵柏林,初出遊,大道中即見路德像,手執書,貌豐睟而有英氣。路德創開新教,今四百年間行遍大地,已逾萬萬人,實為日爾曼第一人才。以儒教之朱子、佛教之慧能比之,撥棄舊教而一統則過之,若法力氣勢之披猖,似尚未能逮彼也。

  蓋歐土古今未產教主,而路德乃歐人之為教主者也。雖以亞歷山大、愷撥棄舊教而一統則過之,若法力氣勢之披猖,似尚未能逮彼也。四百年間行遍大地,已逾萬萬人,實為日爾曼第一人才。以儒教之朱撒、拿破崙諸大王關係之大,遠不能比路德。希臘之七賢、近世新學諸哲及夫哥白尼之知地繞日、科侖布之尋美洲、華忒之創汽機、佛羅令士之創電、達爾文之創生理學,皆不能比路德之力之大也。倍根之撥棄數十年舊說,其功雖大,然不如路德倒舊教開新教之力之猛也。⋯⋯古今人論之,應以路德為人豪第一矣。

  嘗論德近世人才,以路德、康得、俾士麥為三傑。路德創新教而撥舊教,為歐土教門之傑第一;康得兼綜心、物二理,集歐土哲理之大成,為哲理之傑第一;俾士麥合日爾曼數十邦為一統,文治武功俱冠歐土,為功業之傑第一。三傑俱生於德,教宗、哲理、功業三者俱占第一,亦足見日爾曼人才之盛矣。

  遊歷二十世紀初的德國後,路德在康有為的心目中成了最高等級的人物,視為歐洲近代的「教主」,其歷史定位甚至超過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等歐洲大帝;甚至哥倫布、哥白尼、達爾文都不如路德對世界的影響之大,可見康有為對路德有多麼地看重。由此我們基本上可以確定,海默教授書中所強調,那位由二十世紀初年德國學者所建構出的「新教路德」和相伴而生的「新教德國」,也在中國近代的這位重要思想家康有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後受到這位維新變法導師「康先生」教育或啟蒙的徒子徒孫們,如梁啟超、譚嗣同,同樣都繼承了對這位「新教路德」的歌頌,梁啟超歌頌自己的老師「康先生」是像路德一樣,真正恢復了「孔教原貌」的「孔教之馬丁路德」,譚嗣同也在仁學中訴說,「吾甚祝孔教之有路德也」。同時他們兩位也都深受這種中古與近代斷裂的歷史觀念的影響,認為路德改革之前的「中世史者,實泰西之黑暗時代也」。放在中國近代維新、變法甚至革命的脈絡下,他們更相信,歷史就是需要經過路德對「舊宗教」,也就是對天主教這種舊有傳統的「破壞」,才能「建設」出「自由」又「現代」的「新宗教」、「新時代」,這樣「破壞一切」的歷史進程,才符合當時最流行的「進化」該有的道理和該走的方向。

  於是,這種想要徹底破壞一切舊傳統的風氣,被更為年輕激進一輩的革命者所繼承,到了五四時代、共產革命時代,又變得更為極端徹底,五四青年吳虞就在新青年雜誌上引用路德改教,批判儒家主張階級制度之害,強調要像馬丁路德一樣,對儒家傳統發起革命,造出中國的「新思想,新學說」。不只針對儒家傳統,梁啟超也批評傳統中國的佛教信仰中那種他所謂的「印度之佛造出中國的「新思想、新學教」,好比「羅馬舊教」一般,同樣需要一場「宗教改革」。以上可見,「新教路德」的形象,在中國近代那個「救亡圖存」、「革命」的年代,也發揮了深切的影響。

  然而,正如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大家林毓生先生所言,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最顯著的、特有的面貌,乃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遺產進行持續和極度的全盤化否定的態度。思想的源頭,實則與孔教之路德康有為、還有其弟子譚嗣同有重要淵源。臺大歷史系的吳展良師,就觀察康有為式的以中式本體論嫁接西式本體論,可以在知識與政治上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康有為與譚嗣同的本體論,皆以表面唯物化的至高本體包含強烈的唯心企圖,從而加強他們極強烈的自信與不顧現實的傾向,這一點明顯為毛澤東所繼承。當這種思想加上中國「道論」的絕對性與排他性,就變成了專斷式的「存有本體」性質之爭,同樣也造成政治與學術文化上災難性的後果。

  海默教授的這本路德著作,正可作為參照,讓我們換個角度去追溯這段全盤反傳統時代的另一種思想淵源。正如林毓生先生所言,五四運動也罷,「文化大革命」也類似,都對傳統觀念和傳統價值採取一種嫉惡如仇、全盤否定的立場。而且這兩次文化革命的產生,都基於一種共同的內在設想:如果要進行意義深遠的政治和社會變革,基本前提是要先使人們的價值和精神整體地改變。實現這樣的轉變,便進一步預設有必要激烈徹底地拒斥過去的舊傳統。這與近代康、梁、譚已降的諸多思想家們,對所謂的「新教路德」的思想繼受而且進行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的過程,是否也有重要關連?這正是海默教授這本大作可以帶給我們的重要參照。

  時至今日,當年受到「新教路德」形象影響下,那個革命年代的那些二元對立的用字淺詞,如「革命的」vs.「反革命的」等話語,是否真的已經消失了?站在本書對現代性反省的立場看來,也不能這麼樂觀。雖然普世合一、多元包容傾向的力量還是存在,但在東亞世界裡,政治和宗教立場上的基要主義者,實際上排斥其他人作為宗教或者政治他者而存在的聲音也十分強而有力。這些問題都讓這本書所希望帶來反省現代性而作為替代選項的「天主教路德」,值得我們更多去思考。

  最後,作為本書的譯者,雖然自身學養如此不足,但鷹出版的編輯成怡夏女士再次接受我對本書的推薦而願意讓我翻譯並出版本書,真的由衷感謝。我也特別感謝克莉絲汀.海默教授在Coursera上面開設「路德與西方」(Luther and the West)精彩課程的機緣,才讓我能認識這本書並與她結識。海默教授充滿魅力又有深度內容的講課,讓人欲罷不能,想一次就把所有課程聽完。特別她雖然身處在各種忙碌之中,依然願意用溫暖的文字與我進行信件交流,特別為中文版作序、錄製介紹影片,我更是由衷感謝。最後我也特別想感謝我基督信仰的啟蒙導師,基督教福音宣教會的創辦人鄭明析先生,他雖然是新教徒的成長背景,但卻不會有少數新教徒「恢復主義」的信仰傲慢,特別當他在本世紀初親歷歐洲各地時,深切體認天主教悠久傳統的價值,因而不斷在教會內部的證道中高度肯定普世合一運動,這種思想啟發,讓我在閱讀和翻譯本書時毫無違和感,我也在此深切致謝。受到我邀請而為本書寫下推薦序的幾位我敬重的人物,不論是我大學時代結識的最帥氣神父洪萬六神父,最有魅力和風度的法律學者林佳和老師,以及優秀又美麗大方的歷史系學妹盧省言老師,我也再次真心感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